全部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专家 纪念场所
栏目导航
  株洲名人   (51)
  当代名人   (12)
  近现代名人   (28)
  古代名人   (11)
  名人研究   (19273)
  古代名人   (4382)
  明代   (1753)
  清代   (262)
  唐代   (60)
  元代   (11)
  近代名人   (7261)
  当代名人   (5544)
  图片集锦   (26)
  当代名人   (0)
  近现代名人   (0)
  古代名人   (4)
  影像中心   (17)
  地方视频   (2)
  访谈讲座   (4)
  人物风采   (11)
  当代名人   (0)
  近现代名人   (0)
  古代名人   (0)
新批评的倡导者颜元叔与台湾文学批评的演进
作者:徐学  日期:1986-01-01 来源 :台湾香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选——第3届全国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新批评的倡导者颜元叔与台湾文学批评的演进
台湾李商隐诗研究述略及其研究路向探讨
作者:杨文雄  日期:2002-01-01 来源 :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六十年来,台湾的李商隐诗研究虽说不上跟大陆一样波澜壮阔,却也余波荡漾,慢慢地走出一条路来。其中余波不少,姑取三件为例:一是龚鹏程《刘著李商隐评传举错》对刘维崇《李商隐诗评传》的指正,是台湾学界正面直列对方错误加以批语的实例;二是外文系教授颜元叔提倡“新批评”理论,竟以李商隐《无题》中的“蜡炬”看成“男性的象征”或《长恨歌》中的“梨花一枝春带雨”有“性”的影射,引起部分学者的不满,但也带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主题
作者:孙秋英  日期:2007-01-01 来源 :扬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时间  创伤  焦虑 
描述:时间作为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关键词,早已被广大评论者注意到。颜元叔在《白先勇的语言》里最早指出“白先勇是一位时空意识、社会意识极强的作家”,欧阳子在他的基础上,通过对《台北人》系列小说的进一步剖析,得出结论:“潜流于这十四篇中的撼人心魄之失落感则源于作者对国家兴衰、社会剧变之感慨,对面临危机的传统中国文化之乡愁,而最基本的,是作者对人类生命之‘有限’,对人类永远无法长保青春,停止时间激流的万古怅恨。”尽管如此,作者却仍觉意犹未尽:“欧阳子说整部《台北人》讲的都是时间——过去与现在。其实,从开始写作以至现在,也许就只讲了那么一点。” 时间主题是白先勇小说创作中最核心的主题。从这一主题出发,不仅可以探测到白先勇小说深蕴的生命内涵,而且能够较为完备地梳理出作者的创作轨迹,也为打开白先勇小说研究的新局面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意欲从时间的畏、伤、哀三个心理层面,通过论述时间流逝对青春和生命的剥夺给个体人所带来的悲剧性体验,进而关注在此境遇下小说人物对救赎的寻求,及其书写本身对书写者所具有的生命超越意义。在论述方法上,笔者试图从时间腐蚀性与吞噬性出发,以情感、文化、历史为媒介,把白先勇小说的整个创作过程都纳入到时间的框架里进行考察。笔者抛开以往评论者在时间的架构功能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着重从时间心理经验出发来把握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主题。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时间之畏:青春易逝的焦虑。从时间的腐蚀性出发,通过时间对青春所预示的真与美的侵蚀与剥夺,来解读白先勇小说中的成长焦虑与衰老焦虑,进而论述时间之畏背后的青春理想主义情结。 第二章时间之伤:人生如寄的虚无。从时间的吞噬性出发,通过时间终结对生命所预设的死亡归宿,来解读白先勇小说中的文化、历史危机的双重书写,进而论述时间之伤背后的生命幻灭与沉沦。 第三章时间之哀:向死而生的悲怆。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通过人对时间的绝望反抗来解读白先勇小说中的爱与艺术的救赎意义,进而论述时间之哀背后生活与艺术的永恒悖论。
颜元叔将蜡烛解为“阳具”
作者:暂无 日期:2009-01-07 来源 :羊城晚报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颜元叔将蜡烛解为“阳具”
颜元叔赴宴
作者:暂无 日期:2009-03-04 来源 :羊城晚报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颜元叔赴宴
颜元叔:市井巷道里的烟火气
作者:暂无 日期:2010-04-28 来源 :贵阳日报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烟火人间》封面“一天晚上,街灯黯淡,巷子更黑,不期然而然,我走过一道矮墙。看见墙内两大方框的灯光,从不透明的乳白窗帘里透了出来,映得窗前的一棵树也莹莹发光。屋内传来炒菜的声音,摆碗筷的声音……”站在墙外的颜元叔为烟火气息所吸住,凝望良久。那时他尚在台北读高中。走尽、看尽台北市的每一条市井巷道成为他
在娓娓道来中幽他一默
作者:暂无 日期:2011-12-14 来源 :今日临海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于平古今中外有不少擅长讽刺的作家和诗人,如,契诃夫、巴尔扎克、莫泊桑、吴敬梓、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袁水拍……他们的作品在给人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让人更深刻地思考社会与人生。台湾的当代散文家颜元叔也是一位讽刺大家,曾与琦君、王鼎钧、张晓风等人并列为台湾“十大散文家”。他深谙琐细人生的家常趣
新批评在台湾:以诗歌场域为中心
作者:林巾力  日期:2012-01-01 来源 :诗歌批评与细读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新批评 现代诗 现代主义 细读 颜元叔 
描述:现代主义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年代构成了台湾文坛最令人瞩目的风景,而现代诗更是扮演了时代先锋的角色,它不但是第一个冲破官方话语的文学,并且比小说更快地站上了"文学现代化"的浪头。尽管现代诗的创作呈现一片繁景,但关于它的批评却是进展缓慢。早期的现代诗批评大抵是以主观的印象式批评为主,而第一个具有相对完备的理论且讲求方法的文学批评,是始于颜元叔在六○年代末期所提倡的"新批评"。新批评的崛起不但与文学教育
「只是朱颜改」:1960至1970年代台大外文系改革之於台湾外文系的生成构作
作者:刘羿宏  日期:2012-01-01 来源 :国立中央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外文系 中西对立结构 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 台大外文系 朱立民 比较文学研究在台湾 颜元叔 美国文化/学院现代性 中美关系 
描述:本論文試圖重新思考外文學門(尤以英美文學為主)在台灣的知識狀況,以複雜化一般對「外文系」的平面認識:一方面被簡化成訓練英語的工具化科系,另一方面則常被批評為西方文化與文學的代理人。為了歷史化並問題化「外文系」,本論文以發生於一九六六至一九七五年間,由朱立民教授與顏元叔教授主導之台大外文系「朱顏改」為分析對象,不只因為「朱顏改」是當今外文系之知識形構基礎,更因其顯影出外文系內部如何隨著客觀政治條件而調整自身。一九六O年代,因著美國政治文化勢力於台灣之佈局,「朱顏改」顯示了台大外文系如何以美國大學英文系作為自身的(唯一)參照對象;至一九七O年代初期,當中華民國政府國際地位備受威脅,「朱顏改」隨之(偶然地)改變策略,在外文系課程中加重中國古典文學比例,遂促成比較文學研究在台灣的興起。本論文以朱立民教授對比較文學研究在台灣之描述:「我們只有中國與西方」,進一步指出「中國 vs. 西方」之二元對立結構,作用於、且架構了外文系的知識生產。在此結構中,「我們卅中國」只看見「我們」以及值得參照之對象:「西方」;於是,無論是一九六O年代仿效美國大學英文系,或一九七O年代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皆落入此同一結構中。換句話說,因著客觀條件轉變,儘管「朱顏改」前期看似「崇洋媚外」而後期看似「愛國心切」,實則於「中國 vs. 西方」之結構中辯證地合而為一。為脈絡化此「中西對立」結構,本論文以兩個歷史時刻──一九九O年代台灣外文系當時的知識生產與一九四O年代中國的新文學概念──作為切入點,期能以歷史化作為方法,指出外文系知識狀況由來已久的問題,更提示中西二元對立結構如何系統地構築了當今知識狀況,致使「我們」的參照對象總是指向「西方」以便向之學習並與之抗衡。最後,本論文以聞一多於一九四O年代企圖超越「中西對立」的論述為思想資源,試圖再啟動重新思考──甚或重構──外文系與文學研究的契機與空間。
人生派大师颜元叔
作者:廖静  日期:2012-12-25 来源 :华侨大学报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颜元叔,祖籍湖南省茶陵县,出生于南京,后定居台湾。1963年起任教于台大外文系,后升任系主任、教授,并任正中书局总编辑,讲授“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比较批评”、“比较诗歌”等课程。在台大外文系主任任内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1972年6月创办《中外文学》及《淡江评论》等杂志。颜元叔既是第二代
上页 1 2 ... 23 24 25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